延安时期是如何治理疫情的
延安时期是如何治理疫情的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遭受疫情侵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中央苏区时期疫情防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陕甘宁边区实际情况,提出并形成以预防为主、群防群治、宣传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疫情治理新路,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疫情治理的人民底色和民族特色,并对新中国疫情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组织严密、统一领导”是核心
边区的防疫机构萌芽于1940年,D在延安召开防疫工作会议后,于5月26日成立延安防疫委员会。该会是延安防疫运动的最高机关,其33人的组织构成, ……此处隐藏3390个字…… xss="removed">为推动防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做到一切都有章可循,陕甘宁边区政府、边区防疫总委员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命令、指示和通知,并在实践中初步建立起一套因地制宜、简单易行的疫情防控机制。包括:事发前的接种预防制度、预警制度,事发时的疫情报告制度以及隔离制度等。如1942年5月13日通过的《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就规定:鼠疫、霍乱、天花是第一类传染病。此类传染病诊断后,于24小时内要用电报电话报告边区防疫委员会;伤寒及副伤寒、赤痢、回归热等是第二类传染病,这类传染病应按周报告。该条例还进一步规定:遇第一类传染病发生,经委员会确实诊断之后,得及时限期断绝发病区域之交通,施行病人隔离等,病人应即送医院;无医院设备处,必要时得由防疫总会协同地方设立隔离病院。再如,1948年2月7日边区政府发出了切实组织各地防疫治疗工作的指示信,进一步明确了防疫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隔离收治等规定。与此同时,边区还建立完善了儿童防疫等方面专门的防疫制度,防疫工作逐渐走上有章可循的轨道。
事实证明,切实管用的防疫机制和政策法令,在防止疫病的蔓延、传播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46年1月发生的延安市脑膜炎疫情,正是因为迅速治疗、及时隔离,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住院的病人除1人因病重死亡外,其余均痊愈,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隔离、早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