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不配位”的现象及对策
浅谈“德不配位”的现象及对策
“德”字形从“彳”(从行),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其意指道德、品德。。《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就是说一个要做到“学”、“问”、“让”,才能算是有“德”。《易・乾卦》曰:“君子进德行业。”唐孔颖达注:德,德行;业,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品行,建功立业。引申义有美好的品行,良好的志向及有道德而贤明等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一种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方向,以聚焦“三农”问题为导向,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这种“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也回答了社会主义治理重心下移进程中“乡村治理什么,如何治理”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央顶层设计,既是对X“三农”发展方向的指引,更是为“三农”发展目的所在的期待。
从“三治”内容看,“自治”是目的,“法治”和“德治”是方法、是手段。“法治”和“德治”在X农村“自治”的过程中,犹如鸟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但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使用范围广、频率高的是“德治”使用成本低、易推行的是“德治”;使用效果好、巩固久的还是“德治”。因此“德治”重要性对我们农村基层干部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在农村治理的现实过程中,我们有部分干部由于政治学习不够,理论水平不高,服务宗旨不明,奉献意识不强,在推进“德 ……此处隐藏3492个字…… 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过现实案例,来教育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树正气、做真人,干实事。
四、谋求良好效果,在提高工作能力上着力一个“强”字。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施行的最后“一公里”,是上级千条线落地生根都要穿过的“一根针”,是各级党组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最低层“一搭桥”。这些都是说明农村基层干部位置特殊,作用关键,功能重要。因此对于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养和整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更是十分必要的。
常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党的十九大对X党的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整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一条指出:“农村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提升能力、谋求效果,是农村基层干部改变“德不配位”现象,达到强本领、补短板、促善治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补钙质强筋骨,促使能作为。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学政治树正气,学技术提本领,一改软弱无能的表现,主动去为群众有所作为。
二是抓考核强责任,促使多作为。开展月晒、季评、年考活动,让群众评判,由上级考核,与报酬挂钩,让广大基层干部催生多作为的动力。
三是重激励强担当,促使敢作为。在群众评议和上级组织考核的前提下,设立多个奖项,如进步奖、满勤奖、经济提升奖、群众满意奖、集聚提升奖等等,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作为招聘选用的条件,促使人人想作为,个个勇担当蔚然成风。
只有这样,农村基层组织才能更牢固,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主体功能,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才能坚定不移地带给广大人民群众在X建设X的社会主义大道上从胜利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