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动员会汇报材料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动员会汇报材料
尊敬的领导、各位新闻同仁:
非常荣幸地参加报业集团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大会,并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汇报在基层采访的经历和体会,诚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并与大家共勉。
我叫李月锋,是农民报驻邯郸、邢台记者,已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8年,这8年几乎都是在农村“泡”过来的,采写各类报道近千篇,我也从中受到了锻炼。深刻体会到,记者只有扎根基层,才能写出叫响的好文章。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人”,促使我扑下身子为农民服务
在农民报当记者是很辛苦的,需要克服常人想不到的困难。首先是交通问题,新闻发生地动辄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这与在环城路以内采访的都市类报刊的记者有天壤之别,每天有一半时间消耗在路上,我真切体会到“当新闻发生的时候,我们在路上;当你拿着报纸看新闻的时候,我们还在路上”。平时,我都是早6点起床,6点半出发,到县里、村里的时候,大约是9点多钟。上午采访村民或者当事人,再往县城赶,下午上班前,在被采访单位门口等着,下午五六点钟往回返,到了邯郸差不多就是八九点钟了,这一天的工作量是十几个小时。
其次是素质问题,我以前在河北商报工作过,主要采访都市类新闻,采访对象大都是市民,总的来看,市民的素质相对较高。一是证据保存齐全,例如票据、物品等;二是可以提供一份基本情况材料;三是敢于站出来,直面反映问题。所以,在市区采访新闻的时候,感觉很轻松。而到农民报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此处隐藏7219个字…… 中听司机发牢骚说“加柴油还得给加油站送好处费”,我马上联想到“收割机加油是否困难?”,于是,马上在几个加油站采访,《我省麦客勒紧腰带南下作业》第二天见报。几天后,省政府制定了“加油站设专供柴油通道”措施,以保障收割机夏收供油。类似的事例很多,作为农民报记者,心里想农民,实意帮农民,认真写农民,是我始终不渝的追求。
当然,在农村采访并非百发百中,更多的时候是“白跑腿”,也常听到冷言冷语,甚至是讽刺谩骂,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把原谅留给农民,把心酸咽到自己肚里,忍一忍就过去了。XX年,鸡泽县一个农民在隆尧县投资建葡萄基地,因为“合同”争议导致项目“下马”,鸡泽县农民说隆尧县借项目骗钱,隆尧县称“鸡泽这个农民违背合同”。接到鸡泽县农民的投诉后,我赶赴隆尧县采访,从有关“合同”上看,鸡泽这位农民应该是“输理了”,而且双方有一些扯不清的“口头协议”,从一篇文章上难以理清头绪,于是,决定放弃这条新闻。几天后,这位农民掉转矛头到报社告状,说记者有偏见等等。XX年9月,邢台市内丘县西部山区一位老退伍军人让他的儿子来电话说:“家里生活困难,民政部门从来没有给过任何照顾”。根据这一情况,我驱车200多公里来到这个村附近,又左拐右绕走了半小时山路,才找到这个坐落在半山腰上的农家小院。经了解,反映的情况有很大出入,但看到老人患病、家中生活的确很困难,掏出500元给了这位老人,并把老军人的现实情况向当地民政部门作了通报。尽管白跑了一趟,没有写成新闻,但从内心深处并没有责怪老人。因为通过交谈,我理解了老人的苦恼与期盼,也把一点关爱送到这个20多年没有出过深山的老人身边。
各位领导,以上是我在基层采访的几点体会,现在汇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