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建筑企业的启示和思考
2020-04-10 09:38:44调研报告
疫情对我们的启示是,只有不断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建筑业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破除改革障碍,才能更加稳健地应对风险,从而实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24.8万亿元,作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建筑业及建筑业人士勇于担当和作为。业内人士分析,不排除2020年的疫情将成为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拐点。
一、从项目完成能力到产品提供能力的跃迁按图施工、按期完工的建筑理念体现的是一种项目思维,项目思维关注的是输出、按期交付。但在“显性”建造能力背后,关注用户需求的产品思维变得越发重要。为阻止疫情蔓延,武汉市政府决定参照抗击非典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建造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实施,一方面要求医院必须按项目管理思维按期交付,另一方面也要按照产品思维具备医院功能。正如李克强总理在1月27日考察施工现场时所指出的,要将医院建成能够及时收治患者的“安全岛”,建成的工程一定要具有传染病防治功能。目前,项目形态的多样性和日趋活跃的不确定性成为项目管理的常态,将项目思维提升到产品思维就尤为重要。业内人士指出,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工程总承包的推行力度,但并没有引起很多建筑企业的充分重视。未来不能简单把工程总承包当作一种工程建设组织模式,而是要提升到产品思维构建企业的商业模式。二、重视供应链联动机制根据公开资料,火神山医院依据《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实施,包括基础工程、土建及装饰工程、给排水及消防系统、供配电系统(不含外部线路)、照明与监控、通风空调系统、通信弱电、医用气体工程、净化工程、室外及市政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等。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完成综合复杂的工程,劳务、材料和设备等大量资源的供应能力至关重要。目前,很多企业的资源供应,更多是从项目需求的角度,停留在采购&mdas ……此处隐藏1324个字…… 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很多基础设施项目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建设过程中蕴含着各类风险,也容易形成舆情的波动。建筑企业的舆情事件多发生在质量或安全生产事故类,因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衍生性等特点,往往会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甚至造成恐慌。为此应提高以下两点认识:一是公众成为项目的“新利益相关方”,这是互联网时代项目管理的重大变化。专家指出,互联网条件下的利益相关方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传统的“利益”相关变为“兴趣”相关。任何对项目的决策、活动或结果“感兴趣”的个人、群体或组织,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工具对项目进行评论,从而对项目造成影响。因此,建筑企业应深刻认识网络时代项目管理的深刻变化,自觉接受公众、舆论和媒体监督,构建舆情治理的长效机制。在疫情抗击战中,1月27日晚央视频开通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建造过程24小时施工现场直播,几千万人充当网络“云监工”,充分体现了“新利益相关方”的特征。二是要主动发声,学会讲述“建设者的故事”。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我们将医护人员称为“最美逆行者”,其实也包括更多的工程建设者。无论是非典、汶川地震还是疫情,在灾难面前,总有工程建设者挺身而出,在支持国家战略、改善民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工程建设者始终是主力军和生力军。疫情对我们的启示是,只有不断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建筑业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破除改革障碍,才能更加稳健地应对风险,从而实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