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的福建实践及其时代价值
“四下基层”的福建实践及其时代价值
“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经过35年的传承接力,“四下基层”在机制上不断完善、形式上不断创新,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在八闽大地接续奋斗的强大力量。“四下基层”兴于福建,又反哺于福建,对于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1.“四下基层”取得突出成效
“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在福建生根发芽并蔚然成风,使干部工作作风得到有效转变、党的方针政策有效落地基层、民生福祉得到切实改善,已成为福建广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干部作风得以有效提升。干部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四下基层”强调从观念上、行动上着手,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为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做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多年以来,福建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工作作风,倡导领导干部“沉下身”去基层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办公,从2004年开始连续选派6批2.14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到乡村基层任职,并出台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的意见》等制度,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一线办公法”,以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推动福 ……此处隐藏5077个字…… ldquo;问访”,主动到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开展调研和信访工作,切实了解群众疾苦,听取群众意见。最后,要“讲得好话”,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传达党中央政策思想,进一步畅通与基层群众的交流沟通。
把坚持实践导向作为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标识。“四下基层”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高度契合群众路线的实干要求。新征程上,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把实践成效作为评价标准,在解决民生之困中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通过信访制度下基层让人民群众“多讲话”“讲真话”,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研究明确问题所在、生成解决办法,以“马上就办”确保工作效率,以“办就办好”保障工作实效,增强政策的协同性有效性,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四下基层”的内涵。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要推广落实工作制度,推动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问题,让“四下基层”不断彰显其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