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文库

当前位置:首页 > 汇报材料 > 三会一课

三会一课

党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经验

2023-12-12 20:04:10三会一课
党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经验厚重的耕读文明、社会的转型趋向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渐进调适,一致形塑了乡村这一基础性场域在中国共产党施政话语关怀和战略擘画中的重要

党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经验

厚重的耕读文明、社会的转型趋向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渐进调适,一致形塑了乡村这一基础性场域在中国共产党施政话语关怀和战略擘画中的重要角色。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构成和基础保障。历经一百多年的艰苦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压在农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被彻底革除;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改革浪潮首先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兴起;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各类治理手段融合互促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得以探索;统领未来“三农”工作的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中国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发生千百年来未有之巨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深刻总结党波澜壮阔乡村治理实践的鲜活经验,无疑具有鲜明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能够为走好乡村善治之路提供启示镜鉴。

一、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解答乡村发展难题

我国是典型的三元一体(农业、农村、农民)架构,“人”“物”并存的问题决定了中国农村问题更具综合性与复杂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因其研究视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而确证了其解答中国“三农”问题的天然优势,能够从根本上为化解“三农”痼疾提供兼具时代理据的理论指导。具体而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在一个饱经战争摧残、落后传统的农业大国建立新生国家政权,实现百年民族独立解放之夙愿,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反思大革命惨败的历史教训并根据世 ……此处隐藏4788个字…… 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的政策变革创新

任何一次具体政策的变革创新只有在充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并以解决实践问题为目标导向时,才能最终回归既定政策变革创新的价值初心。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乡村治理政策的选择亦是如此,并总体上遵循这样一种逻辑: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目的相应地变革创新政策,变革之后的政策在广泛的实践过程中又衍生出新的问题,进而倒逼政策进一步创新。具体而言,在我国乡村治理政策的初创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积蓄农民革命力量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新生国家政权下的工业化建设基础极为孱弱,这就促使治村政策向能够助力工业化建设转变;经过以“两个支持”(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为主旨的治村政策调整后,逐渐形成的人民公社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户籍管理制度等助力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全方位高度集权的管控模式也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发展活力不再,进而推动治村政策向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富裕农民、繁荣农村转变;而在经过以“两个反哺”(城市反哺乡村、工业反哺农业)为核心的治村政策再度调整后,以农业税费全面废除为标志的各项惠农政策在有效缓解“三农”问题的同时又引致了“乡政”与“村治”等多对主体间的无谓博弈,这又使得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治理政策的中心议题。正是这一“问题—改革创新—新问题—再改革创新”的变迁机制推动了我国乡村治理政策逐渐趋于合理,进而打造出一系列高效治村的中国方案,被历史证明是应当且必须遵循的一项治理经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