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2023年11月14日)
近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实践性强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谁”“依靠谁”和“由谁评判”等重大问题,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性。
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科学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因此,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标识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底色。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
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主线—&md ……此处隐藏3475个字…… 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因此,检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真正得到了满足。必须坚持人民标准,把人民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
人民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受者。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繁荣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坚持人民标准,要注重把人民参与与人民评价紧密结合。第一,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增强文化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是党的事业,也是人民群众的事业,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参与靠民、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文化建设发展格局,实现主体全覆盖、行业全渗透,扩大社会认同、增进社会共识。第二,要让人民群众评判,增强引导力。文化服务的对象是群众,任务落实靠群众,建设成效由群众评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
作者的天职。”第三,激发人民群众热情,增强创新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角,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