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隐喻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中的呈现与调整
学界在研究意识形态问题时普遍更重视“内容”而非“形式”,比如各种意识形态的具体主张、意识形态代表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话语权力的运行机制等,研究这些“内容”更多是为了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但我们也会发现,意识形态话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仅表达形式来看就比较耐人寻味。
(一)研究现状回顾与评析
学界从隐喻角度出发对意识形态进行的相关研究为深入理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参考,相关方面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也有一定量的成果,梳理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如下三个类别。
第一类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作品中所运用的隐喻。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普遍从语言哲学中的隐喻理论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深入阐释,其中最具启发的观点是指出科学论证和修辞并不是对立关系,隐喻作为修辞往往在论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建筑隐喻是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的思想基础,尽管这种隐喻会更加突出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但在不改变隐喻的情况下其实也可以理解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运用“头足倒置”这一隐喻表达了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评价,隐喻在哲学性论述中起着构建内容的实质性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的作品中除了有从建筑隐喻出发理解意识形态的观点,还包含“社会大气层”的隐喻,意识形态作为大气层是一种虚体,既有独立存在的领域,也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多种作用。
第二类是研究隐喻修辞在政治生 ……此处隐藏18157个字…… 来,习近平运用隐喻的方式阐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等问题,既有理论上的新观点,又遵循意识形态传播的规律,“中国梦”“精神之钙”“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在公众话语中的流行就是鲜明的例证。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中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三点基本认识。第一,从话语和思想理论的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确立工作重点。在诸种隐喻中,我们既能够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有意识地进行话语创新,赋予话语以弹性和活力。第二,从话语和现实的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既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又能够进行广泛有效的动员。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还是“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中都既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又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意识形态工作水平。第三,从话语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来看,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话语,新的话语也在预示新的现实。无论是在人类政治生活的演进还是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意识形态话语变迁中,我们总能看到,特定的时代精神会反映在那个时代的主导性话语方式上,因此,隐喻可以作为观察历史的指示器。同时,从近年来新的隐喻中也能够预判意识形态话语的走向,随着“以人民为中心”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中重要性的日益提升,与之相关的话语修辞也将逐步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