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文库

当前位置:首页 > 汇报材料 >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

2023-09-28 18:36:06调研报告
孤独是人的一种情感本真性存在,是个体感觉与他人或社会陷入一种疏远或隔离状态的心理体验。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社交、情感诸方面的压力和焦虑日益增大,容易陷入孤独

孤独是人的一种情感本真性存在,是个体感觉与他人或社会陷入一种疏远或隔离状态的心理体验。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社交、情感诸方面的压力和焦虑日益增大,容易陷入孤独心理困境。如何让青年大学生走出孤独,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问题之困: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的现实审思

从状态性孤独的角度来看,青年大学生的孤独心理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因缺乏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言语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将自我封闭起来,形成与所处环境隔绝,进而在内心深处充满孤单寂寞的封闭心理状态。其现实表征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1.孤独心理障碍问题凸显。青年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充满激情和活力,理应在大学阶段具备完整健全的人格、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建立起有情有爱、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然而,现实中部分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障碍问题凸显,严重影响其学业与生活。具体而言,有的青年大学生胆小羞涩、不善言辞,惧怕与他人接触交往,更无法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和心灵对话,这加深了他们自身的自卑感和孤独感,进而阻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有的青年大学生虽然渴望同他人友好相处,期待师生间、同学间增进对话互动,发展相互间的友谊,但又不愿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倾诉衷肠,进而怀疑自己的交往能力,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总而言之,部分青年大学生一方面渴望与他人相处交往,愿意参与集体生活,另一方面又惧怕与他人相处交往时不合群,因而始终陷于复杂矛盾的心理。这样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恶性循环,致使部分青年大学生变得封闭且压抑。

2.参与集体活动热情衰减。大学教育鼓励每位青年大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诉求和价值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 ……此处隐藏5084个字…… 活动载体,如开展科技知识竞赛、发明创造竞赛活动,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青春故事分享会、诗歌朗诵会、党史学习报告会,等等。这些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吸引更多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交际交流、消除孤独的充足空间。

4.强化社会平台在青年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实践历练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社会化作为青年大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必经过程,乃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现实的人是从事着现实的活动,能被感受、理解且有需要的人。因此,破解青年大学生的孤独心理,可以从社会化的视角出发,发挥社会平台在青年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实践历练功能。具体而言,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为青年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深入民众提供更多便利,让青年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民众中间,利用各种社会平台学会交际交流。如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义务支教、科技扶贫、为独居老人送温暖活动;组织青年大学生以乡村振兴、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实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党史知识、《民法典知识》、疫情防控知识宣讲活动;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学工、学农、学军活动等。通过高校搭建的历练平台,青年大学生既加深了群体内的相互交流,更与整个社会的不同群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互动,其社会化进程将显著加快,进而有效缓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孤独心理状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