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关于理论自信观照下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的最新成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着相通的时空场域与密切关联,它的历史逻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接续发展,它的理论逻辑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思想根基,它的实践逻辑也点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现实依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道路,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时空场域与相互关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核心要义、科学内涵、重大原则、战略安排、本质要求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系统、深入阐释。实际上,无论是回顾世界各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实践,还是梳理中国近现代史;无论从形成逻辑、发展历程,还是从基本内涵、本质要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全面、准确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意蕴以及理论与实践逻辑,有利于认识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树立必胜信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对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自信,从而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境界新阶段,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与历史与现实中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有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某种刻意的主动安排,而是一种特定制度与文化背景下的自然历 ……此处隐藏5861个字…… 来中国实现的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某种先验的启示,而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结果。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繁荣进一步提供给了我们不断发展的实践底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又面临新的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去实现新的更高目标。这说明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开始,经历了几十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我们的现代化道路已经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比较完善的且具有巨大优势的制度模式与执行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对这一模式的高度概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形成逻辑自洽与实践自洽的路径依赖是非常重要的。正向路径依赖的形成有助于一个国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目标。
在这条实践道路中,中国式现代化新追求的是,既要让人民享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使人民享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实践意义上展现出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类发展新进步的实践意义与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固有思维模式,对所谓“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是极为有力的冲击与反驳,它表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版,资本主义也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马克思主义会被证明是“一定行”,世界上赞成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终究会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