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浪潮工程筑企业的红利
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既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更是中国建筑企业需要抓紧推进的实际工作。“双碳”目标,将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硬约束,深刻影响建筑企业的战略方向、业务结构、建造方式,乃至未来的竞争格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未来30多年,我国低碳投资规模至少在百万亿级别,其中给建筑企业带来的红利与机遇不言而喻。
之所以说建筑企业做碳减排义不容辞,是因为期待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足够大。
一方面是外界期待足够高。基于建筑行业的显要位置,其在减碳行动领域的表现也被寄予较高期待,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提出建筑行业减碳的阶段性目标。例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面实现绿色建筑,碳排放和建筑能耗的增长趋势放缓,建筑用能结构得到合理优化……”;湖北宜昌提出《宜昌市建筑领域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2021-2030)》;广东深圳《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立法,编制《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
另一方面是现实差距足够大。建材生产、建筑物化、建筑运营的过程当中,碳排放量是天文数字。建筑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整体的高耗能、低效率饱受诟病。中国房地产产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40%的碳排放主要来自房地产建筑业,中国房地产建筑业的碳排放规模位居全球第三,碳排放压力有增无减(数据来源:《中国房地产企业碳排放调研报告2021》)。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建材 ……此处隐藏3253个字…… 行节能技术设备将逐步推广。
《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更是直接给出了一些低碳建筑领域技术发展的线索,见上表。其目的是围绕超大型城市低碳/零碳建筑材料与设计建造、运行和智能化集成,开展建筑全生命周期降碳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城区、社区、村镇绿色低碳建设。
三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红利。在“少排能赚钱、多排要掏钱”的游戏规则下,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会蓬勃发展。对建筑企业而言,未来省下来的碳排放配额将成为一笔新增的资产,对应的碳资产管理与交易能够成为企业全新的效益创造机会。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覆盖碳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在2021年7月,全国2000多家发电企业成为首批参与碳交易的企业,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成交额已经超过了58亿人民币。据专家预计,我国碳交易的规模最终可能达到上千亿人民币,还能通过金融引导作用,最终调动万亿级的投资。从长远来看,建筑行业加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势在必行。
在碳市场的约束下,采用传统建造方式的建筑企业将面临很大的风险,需要转型发展。碳市场对这些企业来说是大棒、是挑战。但是对于积极拥抱低碳建筑技术的企业来说,碳市场就是胡萝卜,可以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对于想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也可以在碳市场上购买核证减排量,抵消自身碳足迹。对于有投资需求的机构,核证减排量也是非常有潜力的投资品,碳市场有巨大的投资空间。
《光明日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降低3.8%。减碳的世纪工程开局良好,建筑减碳的事业方兴未艾。希望众多的建筑企业在为人类共同事业造福的同时,能够享受到这项伟业所附赠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