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圣
王彬
关心民生疾苦,痛斥社会黑暗。一生写诗千篇,作品厚重沉重,沉郁苍凉,是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他有一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菩萨心肠。
他把现实主义题材写到了极致,他的仁政思想和满腔热血只能化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个和诗仙李白共同站在诗歌殿堂最高端的人,最后竟客死舟上。
活在人世间的五十九个春秋的诗圣,是那样的让人心痛,痛到不能自已。
恰同学少年
杜甫不仅自小好学,且生而早慧,“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将自己的志愿和尧舜相比,“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做了一个游山玩水,优哉游哉的少年郎。
二十四岁的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得以成功突围,由州县推荐举送到尚书省应试。次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遗憾的是这个虽然七岁能做诗的天才,遗憾落第。
获悉儿子落第的杜父此时正在兖州任司马一职,遂派人给在洛阳的杜甫送去了一封家书,大意是落榜了不要紧,更不 ……此处隐藏6455个字…… 。”和杜诗总会相提并论,而众人对杜诗似乎更加喜爱,明代胡应麟《诗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杜作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
直到宋代有一个叫范仲淹的写下《岳阳楼记》。
大历五年(关于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是年冬,杜甫全家在江边一个叫小四村的地方靠岸,生命也在这里停了岸。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心寄苍生,忧国忧民的一代“诗圣”结束了艰难苦恨的一生。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做到了,而且做的如此完美。
山河在,却已经草木深,而杜甫却已不在。在另一个叫天堂的地方,杜甫住的怎样?发妻是否为他备好了晚餐,幼子应该还在,他蹒跚归来,回到那一个叫家的地方。愿诗人不再漂泊流浪。一个让人敬重的老人,离去之后,盛唐不在!
这就是杜甫,世界给了痛苦的一生,他却报之以歌声。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爱国主义情怀,至今还是我们所需要的。而他在诗歌上所取得成就更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