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式挖掘绿色低碳消费新势能
张锐
基于充分识别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供给冲击压力的总体背景,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在此基础上强调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这一鲜明认知不仅仅是未来一年消费行为的政策导向,而且应当成为“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格局强化趋势下的战略安排。
消费是人们对自然资源或者由其转化而来的成品与半成品的占有与使用,这种占有与使用方式不仅取决于家庭与个人的财务能力,更决定于消费主体的行为方式。绿色低碳消费是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消费方式,凸显出的是公众对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主张,本身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基因特征:一是“恒温消费”,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三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 ……此处隐藏3315个字…… 共财政部门可依据零售企业的“碳账户”奖励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支持。
再次,消费端须全口径放大鼓励低碳消费的鲜明信号。个人消费利益的最大化不仅仅体现其消费品拥有量的多少以及消费质量的高低,更要强化公众购买和使用绿色低碳产品物有所值的消费倾向,同时能够体尝到消费高碳产品的机会成本之痛,为此,必须让公众购买和使用低碳产品物有所值,同时消费高碳产品有承受机会成本之痛。比如可以推行居民用电、用水的阶梯价格,延长与后移新能源汽车补助链(上牌免费、充电折扣等),政府向公众发放低碳产品消费券等,同时任何一项消费端的低碳改革必须让民众具有真实获得感而不是沦为成本转嫁者。拿“限塑”来说,推行13年來之所以收效甚微,就是因为超市等零售端依然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所不同的是原先免费提供变成了有偿提供,零售端企业因此而意外生财,为此,诸如这类留有缺口的改革必须想法补上。另外,每一种物品对于消费者来说都只是使用价值,为防止功能化以外的价值泛化,必须对过度性消费、炫耀性消费、面子消费、攀比消费以及奢侈消费等给予必要的立法规制和道德干预。
最后,低碳消费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开发、应用与普及。一方面,要通过数字技术开发出碳排APP,消费者借助这一工具可以轻松地对所购买产品进行扫描,识别产品的碳含量,而且能够计算出自己的碳排积分,随时查看到碳足迹;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区域性、跨行业的碳排集成平台,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中产生的减碳量汇集于此,既方便企业据此开发出低碳产品,也便于消费者集中获取个人碳排信息;再者,可考虑在城市建立低碳消费示范小区,从居民衣、食、住、行等各个物化与服务层面打开低碳或者无碳落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