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心得体会 莫让惠民工程成为易碎品
设计缺陷大、工程质量差、后续保障弱……最近,部分农村改造厕所不好用、不能用的问题遭央视曝光。“厕所革命”的“样板”成为“摆设”,大力推进的“惠民工程”成了一踩就碎的“易碎品”,究其原因,还是为群众办事时空而不实、糙而不精。
日前,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为民办事只有出实招、出硬招,才能深入人心、赢得民心。
避“虚”就“实”,为民办事方能办得“硬核”。总结上报时成绩喜人,实际成果却大打折扣,这种“数据掺水”与“成效缩水”的严重失衡暴露出一些党员干部履职不力、作风不实。为此,还须烘干政绩水分,让“惠民”二字看得见、摸得着。一要争当“行动派”。再好的惠民政策、民生工程如果无法落地落实,就会让千千万万百姓的期待落了空。为民办事不在于壮志凌云的……此处隐藏578个字…… 办好事、办实事,更要将事情办得及时、办得高效。
去“粗”求“精”,为民办事方能办出“精品”。改造厕所没有验收报告、没有监督检查、没有维护维修,面对这样的“三无产品”,群众的获得感自然也被一脚踩碎。要想真正解决“有落实没获得、有获得却无感”的困境,必须提高为民办事的“含金量”。一要精准发力。要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聚焦群众关心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研究确定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将民生所指、民心所望作为施政所向,桩桩件件都办到群众心坎上。二要精细落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要落在实处,更要落在细微。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强化落实的“中间一公里”,切莫因甩手式、粗放式的落实而埋下诸多隐患,让“民心工程”成了“烦心工程”。三要精心服务。为民服务往往不仅是宏大叙事,更关乎衣食住行等民之小情,甚至是看似难登大雅之堂的如厕问题。惠民举措不应高高在上,而应饱含民生温度,成为利长远的“耐用品”。党员干部要强化公仆意识与为民情怀,克服急躁冒进、急功近利思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让广大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